罗振国:绿色胶林中的赤诚坚守

发布时间: 2024-02-20 【字体:

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”罗振国是广东农垦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部的主管,作为一名“垦二代”,他打小便跟着父亲辗转在橡胶园,他身材并不高大,但是干起活来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,黝黑的皮肤彰显着劳动者的本色,沾满黄泥的解放鞋似在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。

1708396901120.png

潜心苦练修“内功”

凌晨两三点的橡胶林异常安静,空中飘浮着薄薄的雾气,月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洒下来,深林里闪着忽明忽暗的灯光,远处有一个身影正小心翼翼地环绕着树干,割出一条深浅均匀的割线,白色的胶乳沿着割线往下流淌,缓缓滴进树根下的胶碗里。

1981年,刚满18岁的罗振国便迫不及待地投身胶园,年轻气盛的他一心想成为比父亲更出色的胶工。但想象永远比实践容易得多,当他拿起胶刀亲自上阵时,手脚似乎不听使唤,常常是手到腰不转、腰转脚不到……割出的刀面要么太深伤了胶树,要么太浅产不出胶,不是下收刀不整齐,就是割线严重变形。沮丧是难免的,但在父亲的激励下,他改变思路,不再盲目练习,而是先从熟悉树皮结构开始。

罗振国找来橡胶树的有关资料,分析研究树皮的结构,积极参与农场组织的学习培训,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割胶辅导员和老胶工请教,认真观察他们的每一个示范动作,并且反复练习。他还在自家门前绑起树桩,利用空闲时间琢磨下刀、行刀、收刀技术要领。这样钻研了两年多,终于练就了一套稳、准、轻、快的割胶技术,实现了割面割线整齐规范、胶乳稳产高产。

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,每一份坚持都将会迎来收获。娴熟的技术帮助罗振国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。踏上岗位的第四年,他被提拔为割胶辅导员,并代表农场征战各类大型割胶比武,在广东农垦和茂名农垦举办的割胶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。1993年,他参加了全国割胶技能大赛并获得“全国星火带头人”荣誉称号,同年被授予“化州十佳青年”荣誉称号。他在职业生涯中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章装满了3个抽屉。

言传身教练“新兵”

由于多年从事农场割胶总辅导员工作,罗振国有了一个雅号——“罗教头”。为了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割胶队伍,降低伤树率,推动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,罗振国每年在农场举办割胶培训班前都认真做好计划,抓好新胶工培训工作。他总是比学员早到达培训基地,对于基础差、领悟能力差的学员不厌其烦地去指导、示范和讲解。“深度均匀、接刀均匀、切片均匀”,“下刀要够深,整齐,控制好深浅度”,“身子跟着眼睛转”……罗振国毫不吝啬地把自己多年的割胶经验手把手传授给更多胶工。

开割期间,对于新上岗的胶工,罗振国坚持全程跟踪指导。他起早贪黑、披星戴月,每天到生产队跟着胶工一起上岗,指导割胶。他认真采集好全场胶工定岗、割制、日产量、工作进度等数据,口袋里的本子每一页都被表格、文字填涂得密密麻麻,形成了一本本档案记录,对全场每个胶工的情况做到了然于胸,掌握各个生产队每天的工作动态。针对存在问题,他一一列出,思索后记录下解决办法,及时与队长分析和解决。

“橡胶是老一辈农垦人留下来的宝贵产业,新中国橡胶发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血泪史,我们决不能盲目追求高产而损害橡胶树的寿命。”在每月的割胶检查中,罗振国认真严格,发现违反规程割胶、厚度深度不合理等情况时,他敢于发声,及时制止,有效遏制了橡胶园伤树率、死皮率的上升。在他的督促指导下,公司整体割胶技术大有提升,干胶产量逐年增长。

无私奉献当“义工”

从规划建设第三代胶园以来,建设农场购置了大批实用型农用机械,大力推进生产作业机械化,如钩机挖施肥沟、水肥一体化灌溉、硫磺机喷粉、割草机除草、三轮摩托车运输等。农机推广应用,保养维修是大问题。也许是罗振国天生爱钻研的性格,他年轻时就掌握了机械原理和维修保养。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生产队的农机出了问题,队长们都爱叫罗振国去维修,罗振国也几乎逢叫必到,而且分文不取。

平时下队,罗振国的摩托车后座常常绑着一个工具箱,以便随时随地可以维修各类机械,为第二天防病和胶水运输工作的正常开展经常维修到深夜。公司领导考虑到罗振国同志尽心尽力为农场服务,曾多次希望给予补助或奖励,都被他婉言拒绝了。他坚定地说:“农场已经给我发了工资,现在做的都是力所能及之事,为农场、为橡胶产业付出的同志大有人在,如果单给我发补助和奖励,我不会心安。”

2015年10月4日,第22号强台风“彩虹”给建设农场橡胶生产造成严重破坏,60多万株橡胶树断主干超过30%,断主枝超过40%,倒伏、倾斜超过15%,受灾相当严重。为早日清理胶园道路,完成切干、扶苗任务,抓紧恢复生产工作,农场共动用了50把油锯。由于动用的油锯较多,而且都在超负荷工作,再加上部分人员操作不当,有时候油锯坏得比较多,罗振国开着摩托车、载着工具箱在各个生产队连轴转,最多一天在各个生产队之间奔波了200多公里。有些生产队急着用油锯,白天来不及修的,晚上就拉到他家里修,为了使油锯在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正常使用,他经常要修到晚上11点多才能收工,次日天蒙蒙亮又抓紧把修好的油锯送到生产队。在那次抗灾复产期间,他共修理油锯200多台次。现在,每当强台风有可能袭击农场,罗振国总是提前检测、维修各类机械,做好准备,为农场救灾复产工作及时、顺利完成增加一份保障。

在建设农场现有的农机具中,三轮摩托车的故障率和维修费用相对较高,每次进厂维修,动辄几百块的费用。但有了罗振国这个“义工”,故障原因总是很快就排查出来,替换零件只需很少花费。多年来,他为农场节省了大笔的机械维修费用,为保证生产作业正常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生产队队长常常为他的维修技术点赞,开玩笑地说有这门手艺出去自立门户都能挣不少钱。罗振国不以为然,因为在他心里,无私奉献的农垦情怀是无价的。

绿色胶林,滴滴胶乳,浓缩着罗振国的赤诚初心。不管在哪个岗位,罗振国始终保持着崇高的职业信仰。他的工作平凡琐碎却让人有一种朴素的感动,他的话语寥寥但每一句都淳朴真挚,他文化程度不高却始终恪尽职守。四十多年如一日,罗振国不辞劳苦、敬业奉献、勤勉奋进,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地感染着身边的人,用实干书写着农垦精神……

(来源:《中国农垦》杂志)


相关阅读
Baidu
map